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4日

漕运与河下

阅读数:135  

杜 涛

河下位于淮安城西北五里,东临末口,明代至清道光纲盐改票前是淮北盐商聚居地,也是淮安重要的商业、金融业的中心。隋唐之前,该地不在运河线上,亦无形成市镇的记载,直到北宋时因故沙河的开通,河下始位于淮河、运河之间,成为南北交通必经之处,形成满浦镇(坊)。

隋唐大运河的汴河和邗沟之间由200余里长的淮河联接。淮河河面宽阔,有风涛之险,特别是末口西三十里长的山阳湾,“水势湍悍,运舟所过,多罹覆溺。”唐代皇甫冉《洪泽馆》诗称:“年年淮水上,行客不胜悲”。北宋初,淮河上年损失漕船达170艘。北宋雍熙中(984—987),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开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长40里,以避淮河山阳湾之险。至此,运河乃经过今河下所处的位置。

故沙河上置有“二斗门”。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维岳规度开故沙湖,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凡四十里。又建安北至淮澨总五堰,运舟十纲上下,其重载者皆卸粮而过,舟坏粮失,率常有之,纲卒傍缘为奸,多所侵盗。维岳乃命创二斗门于西河第三堰,二门相逾五十步,覆以厦屋,设悬门蓄水,俟故沙湖平,乃泄之。建横桥于岸,筑土累石,以固其趾。自是,尽革其弊,而运舟往来无滞矣。

其中“俟故沙湖平,乃泄之”一句,《宋史·乔维岳传》作“俟潮平乃泄之”。因《宋史》记载的模糊,故对于“二斗门”的位置有位于楚州淮阴县、位于仪征的不同说法。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明确记为“俟故沙湖平,乃泄之”,就完全否定了位于仪征的说法。故沙湖当即管家湖,乔维岳在故沙湖中开出运道,当筑有堤岸,故名故沙河。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述详赡,史料丰富,史料价值极高。李焘编著此书的目的是写一部信史,留给后人。他在隆兴元年(1163)第一次的进书状中有着十分清楚的说明:

臣尝尽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纷错难言……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

李焘于正史﹑实录﹑政书之外﹐凡家录﹑野记﹐广征博采﹐校其同异﹐订其疑误﹐考证详慎。作者本着“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凡记载不同者﹐则两存是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也受到了当时宋孝宗的高度重视。

日本僧人成寻(1011-1081)《参天台五台山记》有经过二斗门的记载:

熙宁五年(1072)九月十六日“戌时,过八十里,至楚州城门宿”。十七日“巳时,出船,回州城,至闸头。“筑城南北九里,三百步”云云,至于泗州二百十里。巳时,过十里,至闸头,依潮干,不开水闸……戌时,以潮生,开水闸,先入船百余只,其间经一时。亥时,出船,依不开第二水门,船在门内宿”。十八日“终日在闸头市前。戌时,开水闸,出船。即得顺风,上帆,并牵纲手。寅一刻(寅时约为3-5时,“一刻”约15分钟),过六十里,至楚州淮阴县新闸驻船”。

据此记载,从楚州城南“回州城”,即环绕州城,过十里至闸头,又过六十里至淮阴,二斗门船闸的位置在今河下附近。

二斗门船闸有两道闸门,过闸一次需耗时一天,一次过船百艘以上。故沙河在淮阴磨盘口方与淮河相通,文中的“潮”当指经船闸进出水的机关调节的水位。其运作原理与今天的船闸相同,即先打开船闸一端闸门,待闸室内水面与河道水面平,船只进入闸室,关上已开的闸门,再开另一端闸门,待闸室内的水面与下一段河道水面平,船出闸室至下段河道。据《中国水利史稿》论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百度百科中“船闸”“复闸”词条亦均以宋代楚州二斗门为始祖,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西河闸,是现代船闸的雏型”。

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记其过闸时“终日在闸头市前”。因地处要冲,船只过闸要在此停留,故而闸前的集市规模较大,商业兴隆,自然就形成市镇。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世称宛陵先生的梅尧臣(1002-1060)有《入满浦》诗:

马头搀岸斗, 燕尾泊船齐。

风送寒潮急, 云藏晚日低。

逢人多楚语, 问客煮吴鸡。

难觅枚皋宅, 苍葭处处迷。

《宋史·河渠志》记载,宣和二年(1120)向子諲建议“于北神相近作一坝,权闭满浦闸,复朝宗闸”。南宋楼钥《观文殿学士钱公行状》记,隆兴二年(1164)钱礼“塞楚州满浦闸”。从位置来看,满浦闸应即“二斗门”的正式名称。从满浦镇的形成来看,完全是因于漕运。

元代时满浦仍是山阳县的一个重要镇市。《元史·顺帝本纪》:元元统二年(1334)六月“戊午,淮河涨,淮安路山阳县满浦、清冈等处民畜房舍多漂溺”。《续文献通考》卷六十四记元代设有满浦仓大使,正八品。正德《淮安府志》记:

山阳县学旧建于满浦坊米市巷县尉司基地,元至元间,知县达鲁花赤哈剌迁于旧酒库桥南隙地,即今之西新仓地,至正间,毁于兵。国朝洪武三年,知县罗传道以察院西旧蒙古学草创今学。

元至元前满浦曾为山阳县学所在地,具体位置为“米市巷县尉司基”。县尉是一县内主管治安的佐贰官,明废,米市巷地名今无存,从此名中亦可见其时满浦坊商业发达,也是山阳县的一个文化、政治中心。

明初时满浦坊有满浦驿、满浦坝,均见于《大明会典》。淮安府税课司亦驻于满浦坊,正德《淮安府志》:淮安府“税课司旧在新城北辰坊,洪武二十年(1387),大使倪英申准迁于新城西门外满浦坊”。明永乐时,平江伯、漕运总兵陈瑄在满浦北黄河边建有矶嘴。《禹贡锥指》卷十三,袁黄曰:“至淮河入海之处,平旷无山,而海沙逆上,尤易壅塞。陈平江就山阳之满浦坊(在淮安府城西北四里)累石为山,蜿蜒千尺,即古锯牙遗制。水得翻腾踊跃以入海,俗谓之矶嘴,取相激而名。”“矶嘴之制,下布七星桩,桩上甃以石,石有笋,笋相入,缝有锭,锭三肤,灌以糯汁,砌以油灰,长千尺。袁氏以为陈平江所创,或云天顺间遣都水郎中督工于满浦坊作石锯牙,未知孰是。矶嘴为治河之要,万历初漫入水中,微露形迹。”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创办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清江漕船厂,河下作为商业中心,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钉、铁、绳、篷,百货骈集”(《淮安河下志》卷一《疆域》),今河下有钉铁巷、打铜巷、竹巷、绳巷等街巷名称,皆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