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4日

邹屏为淮安灾民请命

阅读数:135  

刘国璋

邹 屏

1946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中版)第一版上刊登了一篇近2000字的文章,题目是《为淮安灾民请命》,作者邹屏。人们看到这篇文章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共鸣,并纷纷行动起来为救灾岀力。苏皖边区工作人员喊出“千人省一口,饥民得一斗”口号,每人每天节约二两粮食长达90天。

邹屏曾用名周泉森,是河南舞阳(现舞钢市)人。14岁入党,17岁调任中共漯河中心县委委员兼共青团中心县委书记,21岁任舞阳县委书记,同年任豫中7个县特工委书记。后来随八路军南下,转战数千里,来到苏北,负责开辟阜东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调任中共淮安县委书记兼县总队政委。

他在淮安时,有一个口头禅,就是:“为了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通过群众。”因此他一到淮安,就深入群众,投入到紧张工作中去。在他的日记中曾写到:他头一天到淮安报到,和县领导人交谈了解情况,第二天就组织工作队,第三天就扎到泾口区蛇峰村,和群众一起劳动谈心,搞调查,做笔记,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干就是20多天。在他努力下,淮安各项工作都取得好成绩。

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各项工作顺风顺水时,1945年却遇到了多种自然灾害,夏旱秋淹,瘟疫流行,蝗虫四起,尤其是秋天的一场大水灾,到处一片白茫茫,到了收获之时,已所剩无几,灾民们过着极度艰难的生活。很多人家很少吃到稀饭和玉米粥了,先前锅里还下些玉米面煮胡萝卜,到了寒天,玉米面没有了,只能清水煮萝卜。再到了1946年春天,连萝卜也没有吃的,许多人民在饥饿线上嗷嗷待哺,邹屏心像火燎一样焦急和难受。

2月的一天,他骑着骡子,来到受灾最严重的复兴区。因为这个地区地势低洼,只要连续几天下大雨,这里农田就要沉到水里。这个地方没什么富农,贫农占绝大多数。1945年秋季这场大水灾,由于农作物淹在水里时间长,产量与往年相比,只能收到一两层,少数田块连种子也收不起来。

他在复兴区,看到到处是荒凉景象。断墙残垣随处可见,树木歪斜着躯干,寒风吹起一阵阵尘土。墙壁和树干的水渍告诉人们,这里数月前曾是一片汪洋。邹屏弯腰钻进裴联村头的一户丁头嘴子人家看到门旁的泥锅台边坐着一个穿得破烂不堪妇女,木然地望着进来的人,黑瘦的脸上很难分辨出她的实际年龄,邹屏看到锅里在冒着热气,就顺手揭开锅盖,一阵心酸顿时涌上心头,看到锅里煮的是少许枯山芋叶子。他就顺手提起一叶尝尝,没油没盐,苦涩难咽,便从自己的干粮袋里取岀一块饼,放在锅盖上。那妇女只是嘴唇哆嗦了几下,什么也说不出来。当她站起来时,邹屏已默默地退出了丁头嘴子。

邹屏在复兴区,走遍了裴联村、史墩村、史荡村的每一户人家,对人口、缺粮等情况一项一项调查统计。结果是,这3个村共有692户,早在去年10月以前就没有吃的127户,眼下(2月份)断粮的564户,尚能维持的61户,能吃到麦收的54户,到收麦有余粮的13户。其中,已经泥门逃荒的197户。

为了掌握全县真实情况,回来后邹屏在班子会议上痛心地说:“现在有很多灾民难以生活下去,到处看到逃荒的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然,要饿死人。”要求大家都到实际中去进行周密详细的调查。

这样很快一本灾情账像万斤巨石装进了他的文件包里,压上他的心头。全县306个村,缺粮和半缺粮的281个。由此可见,灾情是多么严重啊!

面对如此巨大的缺粮数字,在他脑海里总是岀现:大麦鹅子煮胡萝丝,豆沬子煮山芋叶子,水煮胡萝卜枯缨子,以及豆腐渣子、稖头皮子,看到山芋于子都要眼红了;他眼前总是晃动着那些瘦弱的身影和失神而又求生的眼睛。

不仅没粮,还没草烧,有的人家甚至拆房子、扒猪棚子,找棍棒、破旧家具,刨树根……

这一切,使他吃不香、睡不眠。

他召集县委和政府领导人想了多种办法,组织灾民打鱼、摸虾、卖油做生意、拾草根、挖野菜、帮助盐商推盐;发动妇女纺纱,并帮助解决原料与产品销售;及时发放种子、耕牛春荒贷款、开展贫富互助,用最大的力量帮助灾民战胜灾荒,发展生产。

然而,这一切努力也只是杯水车薪。他想,要帮助灾民解决更多困难,光靠政府是不行的,只有呼吁社会上各界人士,共同来做这个救灾工作。

一天深夜里,当人们进入梦境时,他怎么也睡不着觉,50万灾民的困苦又在他脑海里一幕一幕闪过。于是,再也睡不住了,便起身披上衣服,点起了小油灯,在微弱的灯光下挥毫疾书:“我要为淮安50万灾民请命。我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来做这个救灾工作。”“同志们,你们能够节省一些粮食吗?省一口粮,救一条命;岀一块钱,救一条命。想想这些处在饥饿和寒冷中的人们吧!大家努力,救救灾民!”

第二早上,他又在机关干部会议上要求:每人每天节省4两(16两制)粮,并带头把自己的一条骡子卖掉,得2000元抗币,全部捐献给灾区人民。在他带动下,全县立即掀起有钱岀钱、有粮岀粮的热潮,使处于饥饿和寒冷之中的灾民们得到生的希望。

邹屏为淮安灾区人民请命已快80年了,淮安水利早就修好,再不受自然灾害折腾了,人民不再没吃没烧,早已过上幸福富裕的小康生活。但他那为淮安灾民请命之心依然熠熠生辉,永远印记在淮安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