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01日

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的漕运总督吴棠

阅读数:61  

刘怀玉

吴 棠

吴棠著作《望三益斋诗文钞》内封

吴棠(1813—1876),字仲宣,一作仲仙,号棣华。清末出生于安徽省盱眙县(盱眙县1955年已划归江苏省,今属淮安市)三界镇老三界。民国21年建立嘉山县,其地划归嘉山。1994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嘉山县撤县设市,改名明光市。所以吴棠应为安徽省明光市人。

关于吴氏的先世,吴棠在《重修族谱叙》中说,“明中叶四世祖万公由休宁商山迁滁,始卜居于滁、定、盱之三界市。三百年来,世以耕读相守。”(吴棠:《望三益斋诗文钞·杂体文》卷三。同治十三年成都使署刊本。)据他的《北山吴公墓表》、《北山吴公传》、《北山府君行述》,其父名洹,字圣基,号北山,母程氏。祖名釮,祖母汪氏。曾祖名连,曾祖母程氏。高祖名承璧,高祖母柴氏。这几代先人皆因吴棠当官,获得诰赠通议大夫及一品夫人。

吴棠出生时,其父吴洹为塾师,先馆于外戚胡氏,课徒尚不足以养家,母亲程氏则制酒酱佐之。后来其父授徒家中,同时让吴检、吴棠兄弟二人读书。吴检后来弃学经商,借以养亲教弟。吴棠幼年勤奋好学。道光十一年(1831)进入县学成为一名秀才,其时年方19岁。道光十二年(1832)馆于外戚李氏,十五年(1835)参加江南乡试,成为举人。当年结婚,娶同邑庠生李世锜女为妻。其后五次赴京会试,均未考中。其中道光二十年(1840)、二十一年(1841)两次赴京时,遇到他一生中第一位贵人盱眙同乡先辈杨殿邦。其时杨在京官詹事府詹事兼顺天府尹,他看中了吴棠,便招留于其家,供给饮食,并指点学问。吴棠在《杨叠云师诗集叙》中回忆说:“犹忆庚子、辛丑计偕时,棠幞被入都,先生招留京邸,饮食教诲,日课诗文,并勖以远大之学。先生多藏书,指示切要,以真西山《大学衍义》、王伯厚《困学纪闻》、顾亭林《日知录》为宗;由是于学稍知准的。”(《望三益斋诗文钞·杂体文》卷四)道光二十四年(1844),考进士无望,参加大挑获一等,分发南河总督处,以知县用。曾一度任邳州同知(《邳州志補》卷十三《名宦》)。

二十六年试用二年期满。当时南河属吏尚奔竞,吴棠则携一仆人,赁租僧楼,不事干谒。(王锡元:光绪辛卯《盱眙县志稿》卷九《人物·吴棠》。)这年冬天,他恩师杨殿邦任漕运总督驻淮安,又将吴棠招入他的节署,习吏事。(《望三益斋诗文钞·杂体文》卷四)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短暂任砀山知县(同治《徐州府志》卷六《職官表》下)。其妻李氏病卒,次年复娶南丰谭氏,宝庆府知府谭光祜之女。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吴棠补桃源县(今江苏泗阳县)知县。民国《泗阳县志》卷二十二《名宦》:“吴棠……既抵任,勤政化民,常以身先。时或微行,访民间疾苦。”“时天下承平,桃源独苦河湖为患。棠以为河防有专司,惟湖水浸淫邑之南境,虽高岗不免。则于马厂迤东,抵高家湾,谷墩迤北抵老堤根,各筑拦湖堰一道,于是人免昏垫。秩满,调署清河。桃清壤境相接,民咸怀之。”

咸丰元年(1851),调补清河县。光绪《清河县志》卷17《人物·仕绩》:“时躬巡四野,每止宿,老妇则手鸡卵数枚以献,曰:公食,无肴也。”次年八月,奉檄署邳州知州。“留眷属于袁公浦,单车到官。”“勤求吏治,善缉捕,有方略。诸生张文醇作《捕盗谣》以颂之。”(见《北山府君行述》、《邳州志补续》卷20职官)三年(1853)春,江南告警,太平军攻占扬州,企图北进,河帅杨以增檄令吴棠回任清河。“棠招集乡勇,分设七十二局,合数万人,联络邻近十余县,合力防御,有声江、淮间。”以“升直隶州府同知清河县事”名义,制发《敌忾同仇八约》,“敬约凤颕淮泗淮徐扬海八府州属官绅军民”共同对付捻军。(《望三益斋诗文钞·杂体文》卷二)

这时吴棠家中连续有不幸之事。咸丰二年夏,妻谭氏生一子,方六日其妻即卒。因当时局势紧张,吴棠“一切不顾,每出则衣襦湿淋漉,归不需时,已坐堂皇决庶狱矣。”(鲁一同:《吴仲仙明府四十叙》)三年五月,续娶北平黄氏,两淮伍佑场大使宗寿女。(见《程太恭人述略》)四年正月,母亲程氏殁于清河官舍。防堵清江的河道总督杨以增,以“时烽燧频惊,椎埋接迹”疏请夺情,诏令吴棠“带勇击贼。返葬百日,强起墨绖视事。”(见《北山吴公墓表》)吴棠抚绥惩办,威猛兼施,针对清淮士民惶恐局面,大造舆论,使“淮扬数百里隐然恃若长城”,士民更加信赖吴棠,吴棠也从此声振江淮。至咸丰五年十月,吴棠方回籍守完母丧。

咸丰六年(1856)二月,吴棠的母丧刚过,父亲又病逝,接着按礼制回家丁父忧。这时期吴棠也未闲着,在籍倡办团练,在三界、明光、浮山一带对抗太平军、捻军及地方义军。参与了镇压盱眙、天长、来安境内的“棚匪”的活动。咸丰七年(1857)初,论会剿“棚匪”功,吴棠以知府留江苏补用。后又因缉拿海州、沭阳等地“逸匪”和剿捕徐宿捻股出力,命俟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咸丰九年(1859),袁甲三督办安徽军务,丁忧守制刚满的吴棠,即被起用,去署理徐州知府。

咸丰十年(1860)正月,捻军首领李大喜等纠集捻军三万余人,占领了清江浦,杀清淮海道道员吴葆晋、通判沈鸿、副将舒祥。又焚掠淮安河下镇,并围攻淮安城。清廷将守土有责的漕运总督联英“交部议处”,河道总督庚长“革职”。三月,吴棠署淮海道,行“坚壁清野,随地筑圩”抵抗捻军方略,陆续发布了《劝谕徐属各圩坚壁清野示》、《劝谕徐属各圩挑沟陷贼马示》及《上各大府请通行坚壁清野书》等“劝谕”。这期间吴棠多次派兵堵剿,重创捻军。咸丰十一年(1861),清廷授吴棠淮徐海道,以筹饷劝捐赏加吴棠江苏按察使衔。十二月,擢升吴棠为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帮办徐、宿剿捻事宜,督办管理江北粮台,兼管河务,并命统辖江北镇道以下文武各官。漕运总督旧驻淮安府城,吴棠不来山阳,以河道总督旧署为漕署。

同治元年(1862)正月,捻军首领李成率领捻军万余人进攻清河、阜宁、山阳等地,进入山阳车桥镇后,吴棠派淮扬镇总兵龚耀伦等会合乡团从前面扼堵,令副将陈国瑞偕游击郭富昌率五百骑兵绕到捻军背后,出其不意,攻击捻军。另股捻军进攻淮关等地被击退。二月五日,李成部捻军再次东进至淮安板闸。吴棠遂命陈国瑞、吴炳麒攻剿,李成见敌势凶猛,放弃板闸,率军围攻安东(今涟水)县城。吴棠与陈国瑞等人夹攻,李成撤回山东,解了安东之围。据《续纂山阳县志·杂记》记载,能够作战的是陈国瑞,龚耀伦则到处抢掠:“先是耀伦等至车桥,纵兵大掠,居人避之,一市为空,民怨兵甚于怨贼。二十六日,陈国瑞连破捻军垒,捻军北逃。三月初八日,阑入成子河至湖滩。初九日,窜清河,清江浦集兵民守围。围南火光连绵二十里入山阳境。初十日,捻军掠岔河、山阳沟,直抵杨家庙,焚杀不可胜计。十一日,捻军窜平桥,沿西岸行,南窜宝应。东岸乡团发鸟枪,毙捻魁二。国瑞督兵至,截杀百余人,生擒五人。十二日、十三日,连胜于平桥,剿捻数千。十五日,捻困于宝应湖,伤亡几半,由泥淖中窜回武家墩,国瑞追击之。捻退出成子河。是役也,国瑞败捻于湖壖,而于堤头扼其归路。漕督吴棠饬耀伦扎营运河东岸,防捻东渡。耀伦至,欲决河以灌之。有止之者曰:‘长河断流则捻处处可渡,是君之济贼也。’乃止。居一日,遍搜居民,得鸡鸭羊豕还郡。时有‘不打长毛打扁毛’之谣。吴公闻其退也,怒,复饬使去。适国瑞大捷,捻弃牛马遍河岸,耀伦麾军攫之急走,归浦冒国瑞功以胜报。”

同治二年(1863)三月,吴棠实授漕运总督,奏请于清江浦设淮扬镇总兵一员,以镇标左营、城守营及中营驻守之,原驻桃源白洋河的河标右营游击亦由改归镇标。三年(1864)正月,清廷将令吴棠任扬州大营主帅,因曾国藩言谏止。湘军攻克江宁,赏给吴棠头品顶戴。十月,吴棠署江苏巡抚,清廷令其赴苏州赴任,十一月仍回漕督本任。

同治四年(1865)二月,清廷调吴棠署两广总督,由兵部右侍郎彭玉麟署漕运总督。彭玉麟力辞不就。吴棠亦疏陈江苏境内尚未全部平静,“贼股窜扰江境”,盐城、阜宁、沭阳一带防务最为紧要,请求清廷收回署两广总督成命,专办清淮地区防剿事务。上嘉其“体国文忠,不避难就易”,仍暂留漕运总督任。八月,吴棠调署两江总督,因曾国藩、李鸿章上疏清廷而未行,改署两广总督。同治五年(1866)七月,江北大水,湖河盛涨,清水潭迤南堤决,吴棠被下部议处。八月,补授闽浙总督,离开清江浦,从此结束剿捻生涯。

同治五年十月(1866)赏假两月,回乡省墓。十二月,赴闽。六年(1867)三月到任。吴棠在福建时间不长,只有十个月的时间,但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吴棠》云:“以阻挠造船,为左宗棠、曾国藩所论(弹劾)”。事情是这样的:1866年春,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决心造船以强国力,致函总理衙门称:“就局势而言,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八)。他建议先在福州创办造船厂。十一月,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离闽浙前,推荐原江西巡抚、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总理船政大臣”,负责策划。次年,继任闽浙总督吴棠抵福州,对创设船政局不以为然,并多方从中作梗,使左宗棠“所用之将弁,无不纷纷求去”,(《船政奏议汇编》第3卷。)船政大臣沈葆桢难以工作。沈葆桢为保“船政”,与吴棠展开针锋相对的论争,他在奏稿中指出,值此船政需人之际,若听信浮言,必将“人人皆危”、“事事皆废”,而“自强之道实断自宸衷”。远在陕甘的左宗棠也与沈葆桢遥相呼应,要求朝廷将船局一事,“交沈葆桢经理,以便事有所司”(《洋务运动》卷五)。在左宗棠、沈葆桢的力争下,清政府斟酌再三,终于采纳了沈葆桢意见,十二月,将吴棠调任四川,由马新贻继任闽浙总督。据说,吴棠亦苦闽缺瘠,慈禧太后知其意,遂将他调到四川。

吴棠抵四川后,即协剿秦、陇、滇、黔等省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反抗。此年五月,云贵总督刘岳昭疏劾吴棠,称吴棠眷属入川时,役夫3000余名,仆从需索门包,属员致送规礼、贪污中饱、物议沸腾。清帝以吴棠失察,交吏部议处。九年(1870)十月,他饬总兵刘宝国等会滇军进攻回民义军,斩首领刘应贵,擒义军大将军李亭宾等诛之,克永北厅城。十年(1871),吴棠署成都将军。十一年(1872)七月,指挥川军参与镇压贵州义军首领李宰及部属,吴棠得旨获嘉奖。十三年(1874)六月,灌县山民起事,吴棠檄提督李有恒等驰往督剿,斩首领余其隆等。十一月吴棠以年老多病为由,奏请开缺,得旨赏假两月。光绪元年(1875)七月,饬提督李有恒等剿叙永厅少数民族义军及雷波厅蛮民,并剿平之。十二月复疏清开缺,允之。光绪二年(1876)正月初十日吴棠交篆御任。二月起程,取道秦豫,自徐而淮,闰五月返归故里,二十五日抵滁,二十九日病故。吴棠去世后,清廷赐予祭葬,谥“勤惠”。批准在原籍和清江浦为他建了祠。

纵观吴棠一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以举人大挑知县,即来淮安清江浦,先在南河试职,来回于邳州、桃源、清河、砀山、山阳,官至漕运总督,至同治五年(1866)改闽浙总督离开,在苏北前后22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镇压捻军、太平军、幅军、教军等农民起义军。他的每一次升迁,都是以起义军流血牺牲为代价的。

他拆毁高家堰石堤筑清河城,也颇受后人的訾议。清江浦本来无城,咸丰中遭受捻军焚掠,认为是无城的原因。同治元年(1862年)春开始动工建造,4个月便成功。造城需要石料,吴棠便下令从洪泽湖拦洪大坝高家堰上取石。高家堰是苏北重要水利工程,从汉代筑土堤开始,已连续修了几个朝代。拆了造堤石块,就会失去防洪能力,苏北将成为一片汪洋。当时流传一句谚语:“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不见面。”石工堤是苏北里下河地区黎民百姓生命财产的保护神。吴棠破堤取石造城,既破坏水利设施,也是严重违背民意。传说后来拆堤民工从堤中挖出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刘基造,吴棠拆,拆到此处拆不得。”吴棠方才停止拆堤。有人认为,这块石碑很可能是群众伪造的,目的是想借此阻止吴棠拆堤。现在,洪泽湖大堤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另外,关于他与慈禧太后的关系,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清宫遗闻》、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梵天庐丛录》第一册卷三《吴棠》、陈灨一《甘簃随笔》及其《睇向斋秘录》,题为《吴棠之奇遇》。今人据此编写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此以《吴棠之奇遇》为例,看一看故事大概情况:

吴勤惠公(棠)宰清河县,有父执刘某为湖南副将,卒于任。其眷属扶榇回籍,舟过清江,系河畔,使人报勤惠。同时,有已故广东副将惠澂之丧,舟亦泊于此,姊妹二人护之行,一身而外无长物。勤惠致赙银三百两,命人送交刘氏眷属。将命者误送其舟,姊妹见吴棠名刺,不知何许人。来者以邑宰对。二女哀惋,致感谢之词。来者登岸,尚微闻姊妹相语曰:“世间安有此轻财好义之宰官,真梦想不及也。”

迨复命,勤惠大怒,掌其颊,必欲返璧。幕客程某止之曰:“闻舟中二女,系满洲闺秀。此行虽护丧回旗,亦入都应选秀女,安知其将来不为贵人?姑将错就错以结好,或于公有利,亦未可知也。”勤惠以程言殊有理由,遂从之。复封银三百两致送刘舟,且于祭刘副将毕,登舟致祭。姊妹益泣感,藏名刺于绸帕,裹而置奁具中。姊语妹曰:“吾姒娣他日若得志,万无忘此贤令尹也。”既而,长女果被选入宫,封兰贵人,旋为贵妃,文宗宠爱甚,诞穆宗,晋位为后,即慈禧也。妹以姊之撮合,为醇亲王奕譞福晋,生德宗。穆宗嗣位,慈禧以太后垂帘听政,累擢勤惠至四川总督。在任数年,薨于位,谥曰“勤惠”。盖犹不忘前事也。

近人笔记兹事者甚多,而言人人殊;即赙银一端,亦多寡不同。昔尝以此问杨味春表伯,公曰:“是皆隔靴搔痒之谈。”因为余述始末。公为勤惠东床,而亲闻诸勤惠者。其言之征信详尽,于此可见矣。

在诸种故事中,此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为作者陈灨一与当事人吴棠的女婿杨士燮是亲戚,而且陈向杨核实此事,杨告诉陈说,是他听其岳父吴棠亲自跟他讲过的。文中“杨味春”,就是杨士燮,字赞元,号味春,亦称味莼、渭春,故人称渭叟。他是吴棠的二女婿,是吴其恩师杨殿邦的长孙。进士出身,做过浙江嘉兴府知府、杭州府知府、浙江巡警道。他亦生八子,长子杨毓璋,长孙就是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杨家与吴家是双重婚姻亲戚,杨士燮五弟杨士琦(1862—1918),妻为吴棠大哥吴检之女。实与其杨士燮为堂连襟。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吴棠应其婿杨士燮之请,作《杨叠云师诗集叙》,叠云即杨殿邦。他在序中说:他与“哲嗣仲禾太守为纪群交,重以婚姻,文孙味春茂才为次婿。味春今又生子,则四世交也。”“纪群交”即累世之交,典出三国孔融与陈群父子皆交故事。吴棠感恩,因而对恩师后人特别关照,将自己的女儿、侄女嫁给了恩师的两个孙子。

作者陈灨一(1882—?),一作甘灨,字藻青,号颍川生,别署睇向斋主人。江西新城人。曾任袁世凯秘书,故与杨家接触很多。杨士燮之母陈氏,是陈灨一同一家族的人:陈灨一为陈元的玄孙,杨士燮母陈氏为陈元嫡堂弟陈用光的孙女。故陈氏之子杨士燮、杨士琦得为堂内侄孙陈灨一之表伯和表叔。

陈灨一另一书《新语林》的序即杨士琦所作,其三兄杨士晟也应请作有一序。书中记载了不少杨士琦兄弟及其侄儿、姻戚的事情。陈灨一自序中说:“及长,随杨味春表伯于任所……不佞媿未尝学问,读书每有疑难,辄得公片言而解。公弟杏城表叔,于书无所不窥,好宋人语录,视公尤笃。”“比年先后居京师、津门、沪滨,不佞尝侍侧,每集名流为文酒之会,亦间列末座。”“不佞饫闻日久,且笔而存之,因不时叩公以时流佚事,公有所知必语,语必详尽,不佞亦必详记。”“稿初成,出以视公,时公尚健在”,“以续成之稿视公,公犹及见之,迨脱稿而公竟不及见矣。”

此段文字反映两个问题,一是他不但与杨家有亲戚关系,而且有很深的接触。二是,他记载的许多名人逸事都是聆听杨味春兄弟讲的。“不时叩公以时流佚事,公有所知必语,语必详尽,不佞亦必详记。”而且杨还看过他的初稿。

由此可知,陈灨一的文章所说是可靠的,惟可能在一些细节被添油加醋过。但其核心内容,吴棠在无心的情况下资助过慈禧,慈禧对他感恩并有所回报,肯定是有的。以致有传说,每当有人弹劾吴棠一次,吴棠便升官一次。甚至有人说吴棠的谥号中的“惠”字,就是慈禧太后得过吴棠的恩惠,是礼臣有意为之,因而受到人们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