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01日
林集中心小学:烽火中的教育之光
——一位九旬老人的抗战记忆
阅读数:85
杨恭华口述 邢雪松整理
杨恭华五十年党龄纪念照
我今年九十多岁了,但1941年秋天的那个清晨,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天,我们正在林集中心小学的院子里晨读,突然听见远处传来“嗡嗡”的飞机声。索少轩老师立即吹响哨子,带着我们躲到隐蔽处。不一会儿,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从林码头方向传来,震得教室窗棂哗哗作响。
后来才知道,那天的轰炸有多惨烈。吴家大院的十几口酱缸全被炸碎,酱汁混着鲜血漫过青砖街道;桥西的龚医生未能逃出,被烧成焦炭;逃到河西杨园的杨顺元,仍被日机低空扫射,身中数十弹;最惨的是赵钟尧家已出嫁的女儿,头颅被气浪掀飞,挂在路旁老槐树上……
屠家宅院的青砖瓦房虽遭轰炸,却成了我们的避风港。这座地主大院被抗日民主政府征用为林集区政府和中心小学。每天清晨,我们依然挺直腰板高唱《黄河大合唱》。王超校长说:“这歌声就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武器!”
教室条件极其简陋:土坯砌的长台抹石灰作课桌,板凳需自备;黑板用石膏草灰抹墙制成,粉笔取自河边的白胶泥。但王超校长、邵克主任,以及索少轩、吴家玉、问秉章、王仰华、谢凤山等老师,总能让知识穿透战火。
轰炸次日,索少轩老师带我们从废墟扒出半箱石印课本。他抹着满脸灰说:“看,知识是炸不烂的!”这些带硝烟味的课本成了珍贵教材。吴家玉老师在残垣间支起流动黑板,教我们计算炸弹抛物线:“懂这个才能躲空袭!”
儿童团是我们的骄傲。索少轩老师带着我们站岗放哨、查缴汪伪“储备票”。逢集时,我们在镇外设“识字关卡”——路人须认字才能通行。索老师还将“捉迷藏”改良为“隐蔽转移”训练。
这项训练真救过全家性命。某次日伪扫荡,我们六口人躲在林庄西头茅屋床底。日本兵持刺刀进屋搜鸡,刀尖距我们仅咫尺之遥。至今仍记得心脏狂跳的声音。
最痛心的是1946年冬。索少轩老师突然失踪,后得知他是地下党员,被国民党逮捕后宁死不屈,被装入麻袋沉入清江闸。师生闻讯恸哭,继而抹泪立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如今,青砖院落已成米厂粮库。但每经此处,耳畔似回响读书声,眼前恍见索老师立于槐树下授课。这些记忆如不灭火种,永燃心间,见证我们如何以知识与信念,在血火之地守护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