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05日

李廷阶:战场上的“千里眼” 用生命守护情报信息

阅读数:129  

编者按

烽火岁月的记忆,是民族精神的密码。代代相传的使命,是红色基因的延续。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淮安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小记者寻访抗战老兵”全媒体新闻行动,通过对抗战老兵的深度采访,挖掘他们在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和感人故事,展现抗战历史的真实面貌,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融媒体记者 张攀江 高 原 徐 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抗战老兵们舍生忘死抵御外侮,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漕运镇沙口小区,有这样一位抗战老兵李廷阶,作为通信员、侦察员,他在枪林弹雨和炮火中,用生命护送情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信在,希望在

走进抗战老兵李廷阶的家中,已经98岁高龄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李廷阶告诉青年记者和“恩来星”小记者,他出生于1927年,16岁时加入了当地的第四联防队,即抗日游击队,担任通信兵。那时的敌后战场,没有现代通讯设备,一条情报的传递往往关乎整支队伍的生死。“各个部队之间全靠人送信。”老人抚摸着笔记本上的折痕回忆,“开阔地没有掩体,炮弹在头顶炸响时,能听见弹片擦过耳朵的尖啸。”

当被小记者问到如何在日军眼皮底子下传送信息,李廷阶说,他在生与死之间练就了一套“伪装术”:破草帽压得低低的,篮子里装上半块发硬的炊饼,若遇见盘查的伪军,便弓着背咳嗽两声——这是他精心设计的“乞丐伪装术”。有时候连续三天昼伏夜行,饿了就咬两口饼,渴了就喝沟塘里的水,把消息送到目的地时双脚早已磨出血泡。“信在,希望在。”多年后,他用这句话总结自己的信念。

生死,一瞬间

侵华日军的暴行,更是让李廷阶和乡亲们痛恨不已。日寇不仅下乡搜刮、抢掠,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连四五岁玩耍的小孩子都不放过,将孩子挑在刺刀上玩耍。无辜的生命在侵略者的暴行下消逝,这样的场景成了李廷阶心中永远的痛,也更坚定了他反抗侵略的决心。

在残酷的战争中,危险无处不在。李廷阶回忆,有一次在运河边,他和战友一起奉命炸毁一艘停驻在那里的侵华日军汽艇。当他们悄悄靠近,成功袭击驾驶室后,却不幸被日军发现。战友在随后的撤退中,被敌人击中,壮烈牺牲,这让李廷阶悲痛万分。还有一次,敌人在运河边架起大炮,他和战友隐蔽在河对岸,结果一发炮弹打过来,战友被弹片击中了。看着不久前还一起说笑的战友一下子牺牲了,李廷阶心里很难过。“那时候不怕死,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牺牲了,都是抱着必死的态度参加抗日的。”李廷阶说。

历史,永不忘

“土手榴弹是自己造的,引信长了短了都可能出问题。”老人指着手上一道浅浅的疤痕说:“有次投弹,手榴弹突然炸了,弹片擦到这里,差点废了右手。”尽管装备落后,但是游击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多次用这些“土”装备端掉日伪军的粮库、据点,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钢刀”。

1944年,17岁的李廷阶加入了新四军。随部队驻守在淮宝县,与地方武装配合,发动群众组建游击队,灵活机动打击日寇。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回忆起胜利时刻,李廷阶的声音颤抖而洪亮。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李廷阶老人,感慨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常常叮嘱后辈,不能忘记过去,不能背叛历史。这段血与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伤痛记忆,更是激励后人前行的动力。“那时候就想,只要能赶走鬼子,死了也值。”他轻轻擦了擦眼角,感慨地说:“现在想想,能活着看到国家富强,看到孩子们上学读书,比什么都强。”

【“恩来星”小记者手记】

“当听到李爷爷说到那些危险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明白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分量。他啃冻硬的炊饼,冒着枪林弹雨传递情报,看着战友在身边倒下却不敢流泪。让我想到了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他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可是,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就是他们这一辈人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嘛。我很庆幸来参加这次采访,不仅更直观地了解了历史,更接住了一份沉甸甸的传承,也让我明白了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深刻含义。”

(王歆艺)

【青年记者手记】

“采访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被感动着。李廷阶老人的故事,是无数抗战老兵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在烽火岁月中无畏生死,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守护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如今,硝烟虽已散去,但这些记忆不能被遗忘。他们的精神,就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我要把这种精神的传承用到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去。”

(高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