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0日
“五子登科”赞杨家
阅读数:742
王卫华 编写
淮安区的河下古镇好热闹也很励志,“河下三鼎甲”——状元沈坤、榜眼汪廷珍、榜眼夏曰瑚,“刘氏五世巍科”——从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刘氏家族出四进士一举人,还有“状元里”——淮安府沭阳县胡琏一门三进士。由此想到,居淮安区且令淮安骄傲的还有杨家“五子登科”,杨家人把做学问做到了极致,实在应当弘扬。
杨家在淮安区的故居叫杨士骧故居。但杨家的事,得从杨士骧的祖父杨殿邦及杨家老大杨士燮说起来。
杨殿邦,字翰屏,号叠云,泗州(今淮安市盱眙县)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河南乡试正考官、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兼顺天府尹、山东乡试正考官、贵州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仓场总督兼户部侍郎,道光二十四年(1844)任漕运总督,在淮安府南门更楼东购置一宅院定居,此后杨家就成了淮安人。之后在沿海抵抗外国入侵立功。但咸丰年间在扬州邵伯镇阻击太平军,战败罢官,在军中戴罪作战。咸丰九年(1859)卒于军中,恤赠太仆寺卿。
杨家老大杨士燮字萍石,号莲府,咸丰五年(1855)出生,他四岁时祖父杨殿邦去世。父亲杨鸿弼是独子,幼年即有残疾,因杨殿邦的功勋获得江苏候补知府的资格,候选员外郎,赏加三品衔,赏戴花翎,但老八出生后不久即早早去世了。兄弟八人,杨士燮排老大,家庭顶梁柱的重担就落在了他身上。
杨士燮的老丈人是吴棠。吴棠是盱眙人,少时家境贫寒。道光十五年(1835),吴棠中举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授淮安府桃源县(今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令,咸丰元年(1851)调任淮安府清河县令,咸丰二年(1852)代理邳州(今属徐州市)知州,咸丰十年(1860),吴棠代理淮海道道台,接着任淮徐道道台,次年任江宁布政使兼代理漕运总督。同治二年(1863)任漕运总督,次年代理江苏巡抚。同治五年(1866)调任闽浙总督(正二品,加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衔)。同治六年(1867),调任四川总督。杨殿邦与吴棠是同乡,是吴棠长辈,对吴棠关爱有加。吴棠五次赴京参加礼部会试,有三次就住在当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杨殿邦府上。吴棠到淮安地区任职时,杨殿邦任漕运总督,对吴棠的提拔是出了力的,吴棠一直视杨殿邦为恩师。这样,杨士燮就娶了吴棠的次女吴述仙为妻。
吴述仙结婚时带来了丰厚的嫁妆,让家庭暂时无柴米油盐之忧。她长嫂当母,弘扬杨家、吴家家风,督促丈夫及几位小叔子好好学习。
杨家兄弟排行是:老大杨士燮,老二杨士普、老三杨士晟、老四杨士骧、老五杨士琦、老六不详、老七杨士辁、老八杨士骢。其中老二士普、老六和老七士辁未成年即去世。
老四杨士骧最先出成绩,他咸丰十年(1860)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更楼东街,16岁成秀才,和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是同年。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二甲第二十二名),入翰林院,他琴棋书画样样都爱,历任庶吉士、编修、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是晚清淮安籍为官职位最高的一位。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杨士骧任山东巡抚后,拨白银8万两,创办了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民国二年(1913)该学堂改名为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民国十五年(1926)改称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1952年至1983年改称山东农学院,1983年迄今称山东农业大学。杨士骧还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8月30日创办《山东官报》,为山东省第一家官报。1909年(宣统元年)11月,他任直隶总督,拨银四千八百两给时驻保定的直隶提学使卢靖,创办了直隶图书馆。清宣统元年(1909)六月二十六日,杨士骧猝卒于任上,终年仅49岁,赠太子少保,谥文敬。归葬于淮安建淮乡(墓在今石塘镇许王村高小组),墓碑上书: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杨文敬公之墓。墓地还立有两块皇帝表彰的御碑。
老三杨士晟,字蔚霞,在光绪十八年(1892)也中进士,与蔡元培同年。入仕途后他历任江苏无锡知县、崇明县知县、芜湖米厘总办、津浦铁路南段总办,主持修建了津浦铁路南段(江苏浦口至山东韩庄),全长383公里。他累官至道员。民国时任芜湖关监督、苏州关监督兼交涉员。
弟弟们出息了,杨士燮也紧紧跟上。他于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会试中二甲第 62名进士,与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是同年。他曾公派赴日本考察学务,担任横滨总领事官。回国后,先补授江西道监察御史,接着任山西副主考,授兵科给事中。随后,调任山西平阳府知府、大同府知府、浙江嘉兴府知府、杭州府知府,浙江巡警道。
杨家兄弟出了三个进士外,还有两个举人。
老五杨士琦,字杏城,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后屡试不中,捐为道员,光绪十一年(1885)被分到直隶试用。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两广总督李鸿章的幕僚。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任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之间的联络人,深得二人赏识。李鸿章去世后,杨士琦到袁世凯麾下,任洋务总文案。后历任商部右参议、南洋公学监督、商部左参议、会办电政大臣等职。1914年开始,杨士琦主张实行帝制,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四处奔走。1915年被袁世凯任命为中卿,袁世凯称帝后,杨士琦任政事堂左丞。袁世凯去世后,杨士琦在上海租界隐居,民国后出任交通总长(民国初年曾任交通总长)。1918年9月27日,据传因撞破妾室奸情,被妾室毒死,终年57岁。
老八杨士骢(1870—?),字味云。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历任候补四品京堂、广东补用道、京奉铁路总办、山西巡盐道等职。民国初年当选多届众议院议员。后来他的儿子杨毓珣娶袁世凯的第四女为妻,与袁世凯系亲家。
杨家三进士两举人(杨殿邦儿子和孙子两代共五进士两举人),可谓“五子登科”。
之后杨家更是人才辈出,为国家做了极大的贡献。
老大杨士燮与吴述仙像父亲,同样生了八个儿子。长子是杨毓璋。杨士燮将八个儿子分送英、法、美、日留学。杨毓璋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实业、经济和应用科学。可以看得出,杨家是重实业救国而不单纯重仕途的。杨毓璋回国后先是担任沈阳电话局和电报局督办,几年后到天津担任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经理。他善于理财,既办好了银行,也办大了家业。他在艺术方面也很有造诣,经常邀请谭鑫培、梅兰芳、周信芳等名角儿到家里唱戏。他与袁世凯、徐世昌、黎元洪等要员都有交往,其子杨宪益出生后,袁世凯曾赠送了一件小黄马褂。
杨毓璋有三房妻室,第一位夫人是位淮安城里的富家小姐,生了几个孩子,大多夭折,活下来的只有两个女儿。第二位夫人育有杨宪益和他的大妹、二妹。杨毓璋还娶有一房妾,生有一个女儿,杨去世后,这个小妾带着女儿嫁给了戏班里的一个男人。1915年1月10日,杨毓璋得了儿子杨宪益,十分疼爱。五岁时,杨宪益得了白喉和猩红热,夜里哭闹,此时杨毓璋自己也得了风寒,仍起夜照看,结果自己病重而英年早逝。
杨宪益1934年前往牛津大学学习。在牛津,他认识了漂亮的英国女孩格莱迪丝,并为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戴乃迭。某日,他在24小时内一口气把《离骚》翻译了出来,作为定情物送给戴乃迭。戴乃迭是英国传教士之女,生于北京,结识杨宪益后,她改法国文学专业为中国文学,成为牛津历史上第一位获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的英国人。
1940年,杨宪益荣获英国牛津大学希腊拉丁文及英国文学荣誉学士、硕士学位,于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21岁的戴乃迭也揣着50英镑到了中国,1941年2月16日,两人在中国结婚。杨宪益(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1943年,友人推荐他们去了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杨戴两人(杨宪益、戴乃迭二人)的中文外译(中国文学英译)事业也从此开始起步。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1953年,杨宪益跟一群科学家、艺术家一起接受毛主席接见时,周恩来特别介绍:“这是一位翻译家,已经把《离骚》译成了英文”,毛主席听后非常惊讶。1953年,杨宪益由南京市编译馆接管组组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调任中国外文局(原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长期担任外文出版社外文版《中国文学》主编。他与夫人戴乃迭夫唱妇随,共同翻译的中国古典小说、戏剧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关汉卿杂剧》《长生殿》《牡丹亭》,全本《红楼梦》《老残游记》等以及现代戏剧《白蛇传》(京剧)、《打渔杀家》(京剧)、《柳荫记》(京剧)、《秦香莲》(京剧)、《搜书院》(越剧)、《十五贯》(昆曲)等。此外还将屈原的《离骚》《古代寓言》《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选》《资治通鉴》(部分)、《鲁迅短篇小说选》《鲁迅选集》(一、二、三、四)、《阿Q正传》《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小说选》、《王贵与李香香》(李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丁玲)、《白毛女》(贺敬之、丁毅)、《阿诗玛》、《三里湾》(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暴风骤雨》(周立波)、《风云初记》(孙犁)、《原动力》(草明)、《朱自清散文》、《下一次开船港》(严文井)、《红旗谱》(梁斌)、《百合花》(茹志鹃)、《荷花淀》(孙犁)、《青春之歌》(杨沫)、《边城》(沈从文)、《芙蓉镇》(古华)等中国文学作品及相关史料《中印文化交流史》(金克木)、《中国文学简史》(冯沅君、陆侃如)等译成了英文,介绍到了国外,先后有百余种,累计数百万字,成为使中国古典文学最早走向世界的先驱之一。杨宪益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中译英的工作之外,杨宪益在50年代还翻译了一批西方古典戏剧作品,他直接从希腊文译出了古希腊戏剧大师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鸟》《和平》,从拉丁文译出了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凶宅》,翻译了萧伯纳的《卖花女》《凯撒与克里奥佩特拉》和《匹克梅梁》(以上几部书除《卖花女》外在20世纪90年代都作为经典译作重新出版,其中《鸟》列为中央戏剧学院学生的必读书)。他还翻译荷马史诗《奥德修记》、法国中世纪的名著《罗兰之歌》、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牧歌》。1978年,杨宪益先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1985年被推荐为全国政协委员。是民革中央委员、中国百科全书编委、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作协理事。1993年香港大学授予杨宪益先生名誉博士学位。
1968年4月,杨宪益和戴乃迭被捕。两人一共坐了四年牢。“文革”结束以后,杨宪益的政治生涯得到了延续,他的学术抱负也得以施展。晚年的戴乃迭受困于老年痴呆症,杨宪益与她寸步不离。1999年,戴乃迭去世以后杨宪益也终止了翻译工作。2009年11月23日,老人在医院去世,享年95岁。
杨家杨宪益这一辈其他人也很有成就。杨宪益的大妹妹杨苡,是翻译家。其丈夫赵瑞蕻,历任中央大学外文系教师,南京大学外文系、中文系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译协副会长,翻译了《红与黑》等作品;杨宪益的小妹妹杨敏如,古典文学学者。杨敏如的丈夫罗沛霖,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再下一辈,杨苡的女儿赵蘅,是画家兼作家。
杨士骧墓地 王卫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