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0日
淮安船厂遗址公园
阅读数:316
毛洪彪
淮安船厂遗址公园一角 毛洪彪 摄
一个早晨,我来到河下段里运河北堤,一边观赏景色,一边缓缓西行,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淮安船厂遗址公园。
眼前的遗址公园面目焕然一新。以里运河堆堤为路基新修建的沥青路平坦宽阔,将公园一分为二。路北侧的堤坡上是原来的办公区、生活区,办公楼、礼堂、招待所、食堂、职工宿舍等老建筑全都不见了,一座酒店巧妙的利用原有地形,将各幢房屋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建在里运河的堤坡、堤脚处,形成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庭院式建筑群。特意保留下来的那座大烟囱和那几株老杨树、老榆树,为酒店增添了几分幽静和历史的沧桑感。沥青路的南侧是原来的生产区。悬挂着“淮安船厂”四个大字的厂门仍以老面貌伫立在路边,船台车间、机械加工车间等老建筑也都不见了踪影。滩涂上,碧绿的芦苇和鲜艳的花草迎风摇曳,人造草坪绿茵如毯。一艘艘钢板焊制的船舶模型零零散散地分置于园中,彰显着公园的主题。用块石和混凝土砌成的护岸,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亲水人行小道。中间那几座平台,既可供人们休憩,又为钓鱼爱好者提供安全、宽敞的钓台。作为淮安船厂标志性建筑的预制车间大厂房,在两座小型行车的陪伴下静静地耸立在流淌了几百年的里运河边,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它曾经的艰难和辉煌,又似乎在感叹永不复返的岁月。
整个遗址公园的建筑以铁锈红为主色调,构思奇妙独特,风格新颖和谐,具有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又饱含厚重的勾人回忆的历史元素,透露出一种自然、柔和、宁静、古朴的美,呈现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醉人魅力。面对这块曾充满繁忙和喧嚣的土地,淮安船厂的过去一幕幕涌上了我的心头……
1958年5月,一个红日高照的日子,共产党员李永顺、滕满堂带领着丁兆成、祁凤如、徐宝成等10余名木工、捻工、铁工、油漆工走进了里运河畔这块荒滩,拉开了淮安船舶保养厂(也就是后来的淮安船厂)建厂的序幕。当时,这儿是一块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蒲草、茅草的河滩地,高低不平,坑塘密布。没有机械,物资匮乏,连粮食都很紧张,十几个人,简陋的劳动工具,要在这儿建厂谈何容易。然而,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时的中国人,啥都缺,唯独不缺精神和干劲。创业者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锹挖手扒,肩挑人抬,割芦苇,砍野草,清淤泥,打围堰,垫屋基,平场地。不知吃了多少苦,不知遭了多少罪,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他们在短短的20多天时间里,用树棍、毛竹、铁丝和芦苇编织成柴笆,搭建起了5间共100多平方米的简易工棚、3间共50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和食堂。从这时开始,淮安船厂人在这儿一代接着一代书写了一部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历史,创造了一项项历史记录。
1958年10月,也就是建厂刚刚5个月的时候,荒滩上第一次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锤子声,淮安船厂的维修生产就此开启。
1962年,淮阴地区第一艘木质拖轮“江淮203”轮在这儿制造成功。
1975年,该厂在淮阴地区第一家试造了19米钢质拖轮、33米冷藏船。
1978年3月,淮安船厂从淮安县航运公司划出并独立。
1990年,该厂开工建造出口新加坡的载重达2500吨的钢质甲板驳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淮安船厂最为辉煌的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和利润连年增长,一座座新车间建了起来,办公楼、礼堂、食堂、招待所先后落成,电影放映队、文艺宣传队、医务室也都有了,干部、职工搬进了砖瓦结构的新宿舍。这在当时的苏北地区县属企业中是十分罕见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世纪八十年代起,国际国内造船业竞争愈演愈烈,我国沿海沿江地区利用先天独特优势大力加快造船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远离造船业发达的大中城市,远离沿海、长江,加之缺乏高级技术人才、管理观念陈旧落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淮安船厂不可避免地被淘汰出局。勉强支撑了几年后,1996年淮安船厂全面停产直至倒闭。
历史的时针运转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开启了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工程。2021年,作为里运河文化长廊重要节点工程之一的淮安船厂遗址公园工程正式落地;2023年底,淮安船厂遗址公园建成。淮安船厂消逝了。然而,淮安船厂人当年展现的“不怕艰难困苦,勇于砥砺前行”的创业精神绝不会过时,淮安船厂人为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也不应被历史遗忘。淮安船厂遗址公园的创建,不只是为我们增添了一处游玩之所,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历史的尊敬和传承,是我们对淮安船厂人奉献精神的肯定与赞扬!
阳光下的淮安船厂遗址公园分外光彩明亮,分外赏心悦目。淮安船厂消逝在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又如凤凰涅槃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一种新的形态与里运河一起浴火重生,为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奉献了一幅融历史与现实为一体的美丽风景。伴随着春风,淮安船厂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