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2日
从“血铅事件”看如何构筑儿童健康成长的铜墙铁壁
阅读数:266
黄善忠
近日,甘肃天水幼儿血铅异常新闻冲上热搜。据新华社消息,血铅异常来源查明,系后厨违规添加彩绘颜料制作食品。7月8日上午,甘肃省天水市联合调查组公布了当地幼儿血铅异常事件的调查结果。经公安机关侦查,褐石培心幼儿园园长、法定代表人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同意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通报称,7月3日凌晨,公安部门将其藏匿的剩余颜料查获。经检验,查获颜料含铅(包装明确标识不可食用)。麦积区联合工作组发现,褐石培心幼儿园两份留样的三色红枣发糕、玉米卷肠包铅含量分别为1052毫克/千克、1340毫克/千克,均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食品污染物限量0.5毫克/千克的标准。
这家幼儿园位于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小区,2022年6月取得办学资格证,8月下旬正式招生入园,性质为民办幼儿园,现就读幼儿251人。
截至7月7日晚10时,251名幼儿已全部检测。经国家、省联合医疗专家组根据血铅标准认定,血铅异常233人、正常18人。
这一令人揪心的新闻再次将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当稚嫩的孩童因校园环境而面临健康威胁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还有多少看不见的风险潜伏在孩子们的日常饮食中?校园食品安全绝非小事,它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此次事件应成为推动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全面升级的转折点,通过构建“预防-监管-追责-教育”四位一体的防护网,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健康长城。
纵观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从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鼠头鸭脖”到上海中芯国际学校发霉食材,再到此次天水幼儿园血铅异常,暴露出的问题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监管缺位、标准模糊、惩处不力。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共查处校园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2万起,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焦虑与愤怒。更为严重的是,许多问题长期存在却未被发现,直到酿成群体性事件才引起重视。英国食品安全专家克里斯·埃利奥特曾指出:“食品安全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校园场景——我们不能总是等到孩子出现健康问题后才去追溯原因,而应该建立一套能够防患于未然的预警机制。天水事件中血铅异常的发现具有偶然性,这种“事后发现”的模式必须改变。
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首先要从制度层面扎紧篱笆。法国对学校食堂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追溯制度,所有食材供应商必须通过严格认证;日本学校午餐法规定校长必须每天试吃学生餐食,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加快制定专门的《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条例》,明确教育、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权责边界,建立“网格化”监管责任制。特别要推行校园食品“阳光采购”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食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杭州市教育局已试点“校园食安码”系统,家长扫码即可查看当日餐食原料检测报告,这种透明化做法值得推广。同时,应将校园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对发生重大事故的地区实行“一票否决”。
提升监管效能必须依靠科技赋能与专业力量。德国在学校食堂配备专职营养师和食品工程师,我国多数地区却面临专业监管人员不足的困境。建议实施“校园食品安全官”制度,为每所学校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深圳市已尝试引入AI视觉识别系统监测食堂操作规范,这种技术创新应在全国推广。更重要的是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改变目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监管模式。可以参考药品监管中的飞行检查制度,对校园食品开展不定期突击检测,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当专业技术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监管才能真正“长出牙齿”。
回望历史,从“三聚氰胺奶粉”到“校园毒跑道”,每一次重大儿童健康事件都推动着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进步。天水幼儿园血铅事件不应只是一时的舆论热点,而应成为深化校园食品安全改革的契机。当我们谈论校园食品安全时,本质上是在讨论如何构建一个对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儿童是成人之父。”保护好今天的孩子,就是保护明天的社会。让我们以此次事件为镜鉴,用更严密的制度、更先进的技术、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共同铸造守护儿童健康的铜墙铁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乐园”。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必须兑现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