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31日
音符筑丰碑 赤心颂伟人
——记区文化馆原副馆长王建明
阅读数:249
谈 天
在淮安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上,有一位30多年来以学、写、唱的方式,用音符怀念、歌颂周总理的音乐人——王建明。退休后,他创作以“周恩来,你为人民而来”为主题的八首声乐套曲,江苏电视台全程播放了50分钟完整版,《学习强国》予以推介。其中《护袖情长》荣获2024年“共和国的旋律”词曲新作铜奖。他组建阳光艺术团登上世界园林博览会、敦煌“一带一路”国际艺术节和国家大剧院舞台,捧回江苏省五星工程奖。他本人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表彰为群众文化活动先进个人。
闭关创作:仿佛总理在身旁
周恩来总理从淮安走出,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生,其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深深扎根于王建明心中。一个萦绕心头的追问常驱动着他:“作为总理故乡人,从艺40多年,我能做些什么?”
退休后,王建明担任海棠情艺术团、阳光艺术团艺术总监,并加入淮安区周恩来文化研究会。每次踏入研究会,看到楼梯转角处周总理庄重慈祥的照片,他都会止步凝视,深情鞠躬。2022年,为迎接周总理诞辰125周年,王建明与几位词作者决定创作大型声乐套曲《你为人民而来》。他选择在研究会办公室闭关创作,这里周总理的塑像、画像随处可见,与周总理相关书籍摆满橱窗,面对琴键与铺展的歌词,他感觉周总理仿佛就在身边注视着自己。
创作过程中,《护袖情长》最为触动他的心弦。每当哼唱“夜深月明风清,窗前一盏灯光,敬爱的周总理双臂戴着护袖,夜夜办公到天亮”,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总理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啊!”曲终时,他执意添上一串“嗯嗯嗯……”,那串无词的哽咽哼鸣,是他对周总理燃尽生命的无法言说的痛惜与最深沉的致敬。《与水与土》则让他忆起1976年周总理逝世时的情景。当时,王建明和宣传队员们含泪剪下白纸小花,用《绣金匾》送别总理。这份锥心之痛,让他在创作时不禁失声痛哭,哭声穿透寂静,惊动了深夜巡查的保安。门开处,白发苍苍的王建明泪痕满面:“我在写周总理的歌……”
闭关二十多天,王建明不分昼夜,累了就趴在桌上睡,稿纸常被泪水打湿。曲子完成时,他仿佛与外界隔绝已久,多亏老朋友帮忙,才逐渐恢复过来。他说:“周总理走了,但他一直活在我们心里,我这一辈子,就想把周总理的歌写好、唱响。”
巡回演出:泪水中的精神共鸣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伟人的精神风范,他仔细阅读观看有关周总理的书籍和影视资料,从中汲取灵感。排练过程中,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音符、每个人走位、每一次伴奏合唱,都反复斟酌打磨,力求每一个细节臻于完美。
2023年3月2日,《你为人民而来》在周恩来红军小学礼堂首次奏响。周恩来亲属和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与400多名观众眼含泪水观看了演出,有人动情地说:“每一句歌词都充满悲伤,每个音符都让人心痛。”当终曲《这盛世如您所愿》旋律响起,创作者兼总策划王建明站在人群中,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他眼前浮现的不仅是长津湖的冰雕战士、湘江的血色波涛,更是“今日中国、今日淮安。”他深知,这正是周总理和无数先烈用生命守护并期盼的盛世。
此后两年,这套组歌在镇街、景区、学校、企业、军营等地巡演四十余场。每一次演出,都是情感的强烈共鸣。观众眼含热泪、低声抽泣的场景屡见不鲜。最让王建明动容的是父老乡亲那质朴而滚烫的反馈:“周总理是个好人!家乡人创作并演唱周总理的歌,太感人了!你们啥时候再来?”
对王建明而言,周总理从未走远,总理的各种画面深深刻在他心中,这份情感早已超越了“家乡人”的情结,升华为对伟人崇高品德的敬仰,并内化为行动的力量。区党校开设“音乐思政课”,他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分享为周总理的歌谱曲日日夜夜,学员们跟着哼唱,一曲终了,掌声混着啜泣。这堂课,没有教案,却把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唱进了学员心中。他改创《归来吧,大鸾》《淮安我的家乡》等二十多首歌曲,每年清明节、周总理诞辰和逝世日,都会在周恩来故居、纪念馆等地组织歌唱活动,以旋律寄托思念,汲取奋进力量。
古稀之志:舞台上的生命绽放
如今,古稀之年的王建明,身体已多次拉响警报,速效救心丸成了他口袋里的常备品。高强度排练中曾因劳累过度被紧急送医;演出结束双手颤抖无法控制,靠药丸才缓解……然而,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命,他目光坚定:“周总理病重时只剩60多斤,经历几十次手术还坚持工作。”
这份源自半个世纪前的精神感召,贯穿了王建明的整个职业生涯。从1976年那个流泪剪白花的年轻宣传队员,到淮安区文化馆副馆长,再到退休后组建阳光艺术团,40多年来,王建明从未离开群众文化宣传一线,他笔下创作的百余首歌曲:纪念抗战的《淮上战歌》、歌颂长征的《信仰的力量》、礼赞新中国的《红色的土地》…… 无一不饱含着对脚下这片红色土地及其孕育的伟大精神的深情。
他守护文化根脉,让淮安的国家级非遗“楚州十番锣鼓”与“南闸民歌”焕发新声,将楚州十番锣鼓改编为女声合唱,记录下50多首南闸民歌,矢志将“十番锣鼓”打造成千人合唱的壮丽景观。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淮安这片土地上的抗日烈士事迹,激发了王建明的创作激情。他开始倾力创作大型组歌《红土热血》,春节刚过就闭关50多天完成了歌词创作。从打响华中战略反攻“第一枪”的“车桥战役”,到悲壮惨烈的“大胡庄战斗”,再到少年先锋“新安旅行团”,这些歌词展现了淮安大地的革命史诗,但对于这部组歌,写词谱曲只是开始,后续还有制作、编导、排练、演出等诸多工作等待他去完成。
王建明说:“生命若能结束在舞台上,那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