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31日

淮安城的护城堤坝

阅读数:291  

徐爱明

淮安城西护城堤(旧城段石堤)今貌

清代《高明治水图》(淮安部分)

淮安城处于淮河与运河以及黄河(宋代夺淮入海后)交汇之处,河流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河流泛滥、洪涝灾害的侵袭也威胁着城市安全。为了预防河患和军事进攻,修理堤防是历朝历代时时需要关注的紧急要事。护城堤的修建,使淮安城池免受漂溺之患,于城池有重要的防御意义。

城西护城堤坝

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与晋国争霸,修筑邗沟,史称“邗沟东道”。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广陵太守陈登(驻今淮安区)因射阳湖风涛大,损坏船只,于“樊良湖北口穿沟,更凿马濑(今白马湖),百里渡湖”,这样邗沟出津湖,达白马湖、管家湖,其河线在原河线之西,史称“邗沟西道”。三国时,邗沟因没有运输而淤塞。开皇七年(587),为了平定江南的陈国,隋文帝开山阳渎,由淮安末口达扬州东北,这一次河线变化较大,在邗沟之东,大体平行于邗沟。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诏发淮南民工十余万人,扩开邗沟三百余里,自淮安淮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旁植以柳”,邗沟运道由此拉直。五代时,邗沟亦因没有运输而湮淤;后来,后周因为要平定吴国再次疏浚。因此,从春秋末期到北宋初年,邗沟时开时塞,而且漕运基本上是借湖行运(称之为“湖漕”),邗沟沿线基本上都是利用天然的湖泊和河道,没有人为的修筑高大的堤堰,淮安城西也就没有护城堤堰。

960年,北宋定都汴梁(开封)后,漕粮需求数量非常大,漕运也非常发达。淮安城北淮河有段叫山阳湾,水流迅急,经常导致漕船沉溺,多的时候达到170多艘。宋太宗雍熙(984—987)中,漕臣(淮南转运使)刘蟠提议在淮安城西开凿沙河,避开山阳湾段淮水的凶险。工程上马不久,刘蟠却被调离淮安。乔维岳继任后,在刘蟠方案的基础上,从淮安城西南至淮阴磨盘口(今淮阴区杨庄附近),开挖沙河,长度达30公里。与此同时,乔维岳建筑堰坝,纤道成为“新路”,也即淮安城西护城堤的前身。自此,运粮舟船往来无滞矣。

绍熙五年(1194),淮东提举陈损之鉴于高邮、楚州之间“陂湖渺漫,茭葑弥满”,建议创立堤堰,“鑱诸坚石”,得到朝廷批准后,在扬州江都县与楚州淮阴县之间修筑绍熙堰,置石跶、斗门;并在旧运河旁边开一条新河,以通舟船;仍存旧堤,以捍风浪;栽柳十余万株,以牢堤而备用。因为淮田多沮洳,筑堤捍卫之后,得到良田数百万顷,淮安城西的护城堤也得以坚固。

宋嘉定间,安抚应纯之出于战略需要,权衡淮安城西的湖荡、淮河与淮安城东、南、北三面的战守之计,认为利用城西的湖荡、淮河,可以另开一条新河,与运河相接,取土填垒扞岸,那么旧运河与湖荡通连,水面深阔,形势更加有利。于是在管家湖北岸开凿了一条河流,垒筑湖岸,底阔四丈,高及一丈,以限湖水。自此“西湖之浸相灌”,淮安城西北隐然有难犯之势。

明清时代淮安城筑堤防洪有三条战线:一是洪泽湖高家堰至清口一线;二是从清口至山阳湾西桥经河下、柳浦湾向东北一线;三是里运河一线。无论哪一条线崩塌都会淹灌淮安三城,注入下河,并淹没整个下河州县,而第三条防线与淮安城西段运河关系最大。为保证漕运畅通,保护淮城和里下河州县,修筑加高加堰和运河堤成为明清朝廷一项重要工程。明永乐初,淮安旧城北已筑新城,平江伯陈瑄寻访故老后,仿宋转运使乔维岳的方法在管家湖的东北畔,界水筑堤砌石,从淮安城西门抵板闸修疏故沙河,作为漕船纤道,称为“新路”,这就是淮安护城堤(西堤)的雏形。此时,运河水来自江水,城池居于高处,水居于低处,淮安城没有遭受到水患的压力。明弘治年间,黄河夺泗夺淮,黄淮内灌,泥沙淤停,加上淮安城一带地势低洼,河身日高,日加浮堤,河堤也就越筑越高,差不多与城垛一样高了。每当伏秋水涨,万姓彷徨,官吏拮据搪护,昼夜分守。而从清江浦至淮城运河原为土堤,当年是按当时情况设计,仅用以挡浪,挽舟行人。后来水患多了,水位也高了,所以原堤防不足以抵御后来的水患。加高加固河堤势在必行,而所用材料则绝大多数是沙土。

嘉靖、万历年间,淮安水患接踵而来,日益严重,大水阻断了漕运,淹没了田庐,山阳、盐城、高邮、宝应等县都遭受灾害。从嘉靖年间开始,加固淮安城西运河东堤的工程,便拉开了序幕,一直到民国年间都未曾停止过。《明史·河渠三》记载:万历四年(1576),淮安知府邵元哲修筑淮安长堤;万历五年冬,河漕总督吴桂芳又与邵元哲增筑山阳长堤,自板闸至黄浦亘七十里。《淮南水利考》卷下也有记载:隆庆六年,都御史王宗沐、知府陈文烛,万历四年,都御史吴桂芳、知府邵元哲俱重修,益加高厚矣……五年,侍郎吴桂芳、知府邵元哲、同知刘顺之、通判王弘化,增筑山阳运堤,皆高厚。自板闸以南至黄浦,长七十里。闭通济闸,建兴文闸,及修新庄等闸。主事张誉筑清江浦南堤,以御湖水,加河岸以御黄淮之水,加清江闸土岸,以便运舟之牵挽者。主事陈瑛加板闸漕堤,北接平江伯陈瑄旧堤,南接侍郎翁万达新堤。新堤因挑河出土而为之也。此后不久黄河南侵,淮安告警,漕运总督李世达请修石堤捍城。万历十二年,巡抚王延瞻于石堤之东开越河新筑东堤。里运河自此遂有东西二堤,改变了宋代以来运河只有单堤的局面。

天启元年(1621),淫雨连旬,黄淮暴涨数次,淮安、山阳之里河、外河多处决口,水灌淮安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天启二年,知府宋祖舜申部院诸道,请乘冬月先疏新、正二河,深通运艘,加筑城西岸堤。天启三年,又大水,万姓号呼,官吏分守,势甚危棘。台部使者议行挑浚,知府宋祖舜得请于上,分委兴工,管河同知张元弼等,山阳知县孙肇兴等督成,北自西湖嘴,南抵包家围,计1530余丈(4.5公里),刻期告竣,使通运保民。又筑石堤以护城,城市可晏堵无虞,称永利焉,漕储参政朱国盛记之。天启四年,在疏浚清江浦、永济河工程完工后,淮海道宋统殷等将淮安城西里运河堤改为砖石工,“下埋石四层以固其根,中布砖十二层以坚其身,上覆石二层以胶其面,里凑石二层以饱其腹”。修成后,“蜿蜒长虹,湖光映带,室庐相庆”,“城市乃得安堵”。清代著名史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宋统殷组织当地民众奋力抗洪救灾,“力塞王公堤,患始杀焉。”

康熙八年(1669),创建淮安城运河东堤盘粮厅前石工,长55丈,计砌石11层;重建西门护城石工,长386丈,砌石11层;加高兴文闸南石工、砖工,长786丈。康熙十七年,大挑山阳、清河、高邮、宝应、江都五州县运河,增筑运河两岸堤工,填塞缺口。康熙二十二年,大修运河两岸堤工。康熙四十三年,修补淮安运河东、西堤,自南角楼其至黄浦,两堤各长7300余丈。两岸土堤排桩,本年修补完固。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江南。二月十三日,乾隆皇帝从河下御码头上岸,沿着高高的里运河大堤,策马前行。临近北角楼时,护城河及成片的柴塘湖荡几乎浸漫大堤的内侧。返程时,乾隆皇帝看到的更加触目惊心:土堤几乎与城墙等高,而河面亦与堤面争高不让,仅凭一线土堤,怎能束得住汛期的汹涌洪水?乾隆帝被眼前两侧皆水及由此潜存的危机惊醒,淮安郡城安危系于此堤,不能不重视运河大堤的修建!于是召集皇子及近臣探讨捍卫三城对策,一致认为除了镶石护堤,别无他法。乾隆要求,淮安城北运河土堤改建石堤,哪怕费用再大,也没有丝毫吝啬的理由。淮安城北运河石堤在乾隆皇帝的关注下改建成功:自漂母祠以北石码头起至北角楼旧石工头止,长四百五十丈,砌石十一层,捍卫了淮安的安全。乾隆皇帝在此后的5次南巡中,每次都要巡查此段护城石堤,并赋诗一首。嘉庆十四年,大修淮扬运河,加高加厚河堤。

民国11年(1922)3月,对里运河堤大修,增筑护堤,并整修部分坍塌的堤岸。民国12年,淮安运河文峰塔对岸临时用碎石筑堤。民国20年,加筑运河堤堰。民国35年,苏皖边区政府整修运河大堤。民国38年5月,修筑苏北运河堤防,进行堵口、开坝、复堤。1950年春,重点修里运河卑薄坝段,主要护坡西堤加固。古运河石堤至今保存较为完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淮安段的保护节点之一。

城北护城堤坝

淮安城北枕淮河,为“渡河以南第一冲要”。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当时淮河水低于邗沟水,为防止邗沟水下泄入淮,于邗沟与淮水交汇处之末口(今淮安城北5里)兴建北神堰,船只翻过此堰进入淮河。北神堰实际上就是淮安城北的护城堤堰。南北朝时,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争夺的焦点,淮安因“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他屯阻。于是始营立城池”。

后周显德四年(957),周世宗柴荣复亲征淮南,连续攻占寿州、濠州,沿着淮河鼓行而东,所至皆下。显德四年十二月,周世宗亲自率军从淮河北、宋太祖赵匡胤率步兵、骑兵从淮河以南、其他将领率领水军从淮河中流,一起追击南唐军兵至楚州的西北,打败唐兵后,驻屯于淮安城的北门。显德五年,后周军队攻克淮安城,遂尽取淮南之地,以长江与南唐为界。正月,周世宗柴荣想率领战舰从淮河进入长江,被北神堰所阻,不得渡,凿老鹳河水以通其道,巨舰数百艘皆达于江。在周世宗的亲自督战之下,后周军队攻打淮安城,四十多日后才夺取淮安城,张彦卿、郑昭业战死,所部千余人无一降者。周兵怒甚,杀戮殆尽。二月,周主发楚州。至江口,击唐军,大破之。时淮南惟庐、舒、蕲、黄未下,唐主表献四州,淮南悉平。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利用北辰堰先后建仁、义、礼、智、信为淮安五坝。仁、义二坝在淮安新城东门外东北,礼、智、信三坝在新城西门外西北,5座坝皆从淮安城南引湖水抵坝口,坝外即淮河。漕船由仁、义二坝车盘入淮,官民商船则出礼、智、信三坝车盘入淮。1415年,陈瑄开凿故沙河,运道改由城西后,淮安五坝基本废而不用。万历十七年(1589),黄河由草湾直趋安东(今涟水),淮安新城北门外大河淤弃,淮安车船坝因此俱废。

隆庆五年,运道屡屡因黄河泛滥而淤塞,主张漕粮海运的王宗沐升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凤阳。为了提高防洪能力,确保漕粮海运成功,郡城的安全,隆庆六年王宗沐募筑郡西长堤,即淮河(黄河)大堤,自清江浦药王庙迤东,历大花巷,由西桥、相家湾,直抵新城,过金神庙,止柳浦湾,总长度为8798丈(30公里),堤面宽4丈,底宽3丈,高可七尺余,蜿蜒如长虹,以障郡城之北。

明代加筑汰黄堤后,堤内蓄水不能排泄。万历间,淮安知府邵元哲开罗柳河,自西北迤逦穿渠,导水出空心街,引入城河,东下涧河,山子湖的积水全部由此排出。后来由于黄河、淮河溃漫,山子湖、邱家湖两湖之中水位大涨,淮安三城处于其水位之下,于是筑坝拒水,保障淮安三城安危,此坝号称“三城坝”。三城坝筑成之后,坝中之水汇集了三十年都没有排泄。天启四年,淮安府、县采纳士民公议,于坝中置解阜洞,随时启闭,立碑定约。久之淤塞,西北数万家侥幸偷安。康熙九年,山、邱湖积水涨满,三城坝决溃入联城,涨倒北水关,半城皆水,溺死者无数。乾隆甲午,黄河决溢,山、邱二湖淤涸悉成平陆。

城东护城冈

明清两代,淮安城除了环城周边挑浚护城河外,又在淮安旧城外“东南数十步”迤逦向北修造了护城长堤,史称“护城冈”。淮安城的地形应该是发脉于大别山的余脉。从龟山开始,过洪泽,由老子山,历阎家集、黄家集、花家集、邵家集、万家集等诸集而来,一支由淮安城的西南状元墩入城,到达县署;一支由西北过运河,经钵池山南来,到达龙兴寺、漕运总督署,两支会合后,结于城东紫霄宫,再出城结于蛟龙冈,绵延数里、高达四丈,并逶迤下海。后来随着气候变化、地壳运动,蛟龙冈慢慢演变成起伏不定、大小不一的土墩。

明朝隆庆年间,为了防止淮河、黄河洪水泛滥,漕抚王宗沐(字新甫,临海人)修浚古涧河,并借助蛟龙冈“地势本高”,加筑长堤护城。长堤从淮安东南巽方开始,将断断续续的土墩连成护城冈,绵延五里,直到淮安旧城东门外。到清朝道光年间,护城冈多次重修,“以防淮、黄泛溢”。明崇祯二年(1636)漕抚朱大典为了振厉风纪、扶植士气,又在南门护城冈最高处建“龙光阁”,以壮文峰。其门西向,与西北文通塔相应。由于护城冈对淮城起着保护作用,从明清两代,直到民国年间还有人记颂它的历史功绩:“曲曲护城岗,淮黄水患防。逶迤南北亘,杰阁镇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