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4日

廉洁奉公 鞠躬尽瘁

——刘鹗治水的故事

阅读数:396  

施向平

刘鹗画像

刘鹗,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他在文学、治水、医学、甲骨文研究等方面具有突出成就。《老残游记》是他的代表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现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印行版本超过186种,流传甚广,影响深远。据说刘鹗出生之际,其母朱氏梦见了大鹏,因此给刘鹗取名梦鹏,乳名鹏鹏,字云抟。后来刘鹗自己改名“鹗”,字铁云。鹗是水鸟,说来凑巧,身处“棋局已残”的晚清,刘鹗的命运正是因为治水而出现转机的。刘鹗担任侯补知府,负责黄河治理。他在治水期间,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任劳任怨,并以自己的治水理念和才华,取得了治理黄河的辉煌业绩。

一、勤学苦练 临危请缨

千百年来,黄河水患一直是老百姓的灾难。一旦黄河改道决口,多少的村庄、农田被淹;多少的道路、桥梁被冲垮;多少的生命被吞没。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郑州黄河段决口,河道断流,河南、安徽、江苏二三十个州县被淹,洪水直注洪泽湖,有东冲下河南灌扬州之势。清廷派大员协助河道总督和地方政府治理洪水,可前后忙碌了一年多,决口也没有合龙。

此时,32岁的刘鹗已经捐得同知衔,满怀忧国忧民的情怀,挺身而出,来河南拜见吴大澂投效河工。刘鹗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刘成忠进士出身,曾在总理水利局任职半年之久,后担任河南汝宁府知府,在清朝汝宁府所辖地区正是深受黄河水灾之害的地方,也是朝廷治水的重要之地,刘成忠在汝宁治理黄河方面有了丰富的经验,并撰写了《河防刍议》。刘鹗参加乡试落榜,后经商失败,便在淮安潜心研究测量、算术、绘图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苦心研读父亲的治水学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吴大澂佩服刘鹗的治水才学,对他委以治水的重任。刘鹗采用了“筑堤束水,束水攻沙”的治水策略进行治水。其间,刘鹗亲临工地,“短衣匹马,与徒役杂作,凡同僚所畏惮不能为之事,悉任之”。当年冬天,郑州黄河段决口合拢,从此刘鹗治水“声誉乃大起”。

二、躬身测绘 不辱使命

吴大澂奏请朝廷,成立善后局,主要负责测绘河南、直隶、山东三省的黄河河图。任命刘鹗、冯光远、董毓琦三人为提调,采用新法分段开展三省黄河全图测绘工作。自阴历四月开始,三人会同20多位精于测绘的技术人员“终日管窥蠡测,奔骤河干,与波涛相出没”。

当时黄河下游的黄河治理由张勤果负责。在张勤果的幕僚中,有个算学家贾步纬,他与李壬叔(善兰)齐名。某次黄河下游堤工勘测,勤果为了慎重,请贾去复查。贾回报堤工宽度较下游签呈增加约一倍。勤果闻报大怒,向刘鹗问责,拿出贾步纬的回报数字,责令复查。刘鹗遵命复查后,原来勘测并无错误,便去向贾请教。贾说你测量计算错了。刘鹗拿出算草复核仍不错,又以算草向贾老先生请教。贾看后说:“你计算方法不错,不过标杆立的不对。”刘鹗问贾:“标杆立在何处?”贾说:“未立标杆,系以对河宝塔为据。”刘鹗按照贾所说的重测,得数果与贾相同。但实测,宝塔离河岸尚二里余。于是,刘鹗向勤果说是贾老先生测错了。勤果又请贾问,贾说他不会错,愿与刘鹗打赌,立竿重测。勤果说不必立竿测量,直接派人拉绳子实地丈量,看究竟谁对。贾问刘鹗:“你错了,输什么?”刘鹗道:“错了,辞下游提调不干。”贾说:“好!我错了卷行李。”丈量结果出来了,果然是贾错。这位耿介的老先生终于卷起行李,留书不辞而去,勤果派人去家里请也不回来,一时在济南风传刘鹗赶走贾步纬的笑话。刘鹗算学之名,从此十分响亮。

就在这一年(1889年),刘鹗在山东沿黄河一路勘察,直到黄河入海口。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沿黄各县志以及河工资料,于次年(1890年3月)完成全部调查测绘工作。期间,刘鹗耳闻目睹了许多,如黄河山东段有四次大的决口漫溢,“一漫于韩家垣,再漫于大寨,三漫于纸坊,四漫于张村”。其中,韩家垣位于黄河尾闾的利津县,黄河在此决口后向东由毛丝坨入渤海。这是1855年黄河改道利津入海后,入海流路第一次改道。刘鹗将此一一记录下来,还对河道走向、接纳支流情况、两岸堤坝等水利工程情况作一一记录。

三、敢于直谏 革除弊政

刘鹗目睹水灾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心情极为沉重。他在给易顺鼎的禀牍中写道:“黄之大汛之际,一千余庄沦没水中,举家被难者,不知凡几。目击心伤,惨不忍言。”1889年阴历九月初三,刘鹗实地勘察利津铁门关、韩家垣两处河门情形后,回到利津县城,他给当时的山东巡抚张曜呈送了一份禀牍,首先对张村、大寨决口合龙表示祝贺,并劝张曜采用王景治河的办法,以建“神禹之伟绩”。随着禀牍,刘鹗把刚写好的《治河五说》一并附上。刘鹗在《治河五说》中开门见山提出:“山东河患所以日甚一日者,实由河身愈垫愈高耳……今年割济阳以下数百庄以与河矣,而河患更烈。”用实践说明“废民埝、宽河身”的做法不可行,并提出了“修缕堤以攻积淤”、“播支河以消盛涨”、“改河门以就便捷”三项具体办法。

1890年3月,刘鹗来济报到,开始在山东办理河务。刘鹗虽然是官宦子弟,可是并无衙内作风,在河工现场,他“短衣匹马,与徒役杂作。凡同僚畏惮不能为之事,悉任之。声誉乃大起”(罗振玉《刘铁云传》)。据刘鹗夫人茅氏叙述,有一天,狂风暴雨,刘鹗外出巡河,通宵未归,家人急得不得了。黎明雨住,他才满身泥泞地回到家。原来,当夜黄河有两处决口,刘鹗亲立雨中指挥抢险,最终转危为安。张曜有感于刘鹗的敬业干练,遂任命其为黄河下游提调官,到任后,他力排同僚“不与河争地”之说,主张“筑堤束水、以水刷沙”,并撰写了《治河五说》阐述治河主张。

刘鹗在山东治河三年,未溃决成灾,“河工冠于诸省”。根据山东河道窄的特点,除了加强两岸堤防外,刘鹗还提出了分与疏的治河主张。他认为山东黄河两岸大堤不够坚固,河道又窄,水很容易漫决为患,因此需有分水的设施。他派人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减水闸坝一座,以防溢涨。他说:“治河如治病,泛滥冲决,此河之病也,淤滩沙嘴,横亘河流,此又致病之由也。”他用平头圆船五十只,每船十六人,各带挖沙工具,将河中的淤滩沙嘴随时挑挖。

四、以身作则 反腐倡廉

刘鹗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人称反腐作家。他揭露官场中的懒政,揭露官场中刚愎自用坑害老百姓、使老百姓蒙冤受屈的所谓“廉吏”。现实生活中,他忧国忧民,同情遭受水灾的平民百姓。庚子之乱,京城粮荒,饿民遍地,刘鹗进京参加赈济,自出12000两白银,其中7000两取自淮安家中,5000两借自朋友。刘鹗在山东治水期间,以身作则,反腐倡廉。黄河两岸堤防加固,建设减水闸坝,涉及许多建筑工程。有一次,他通过上海一位姓陈的朋友的关系,购买西洋水泥,为了弄清价格,他进行多方打探。他想,无数的灾民生活在穷困潦倒之中,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刀口之上。当这位姓陈的朋友肆意抬高价格并对他进行贿赂时,他严词拒绝,并怒斥道:“发国难财的人是真小人!”最后,这位姓陈的朋友羞愧难当,以廉价出售了西洋水泥。有了这些水泥,刘鹗顺利地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大型减水闸坝一座。

刘鹗在水利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治水期间还绘制成功《豫直鲁三省黄河图》,“全书五册,一百五十篇,合之则一图”。这是中国第一次用近代技术实测的黄河图,并注有经纬线,经线以北京为本初子午线。呈光绪帝浏览后,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图》,现存于故宫档案之内。他还著有《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刘鹗于1895年秋冬间被保荐到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以知府任用。至此,刘鹗在山东办理河务工作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