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6年07月12日

莫让“任性”语言污染网络环境

阅读数:1007  

彳亍

随着互联网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结,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网络语言也是五花八门,一些汉语中的词汇被重新发现,并被赋予更为形象的意义,诸如“点赞”“给力”“逆袭”等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但是也有着一些比较消极的“尼玛”、“屌丝”、“逗比”等低俗语言着实污染了网络语言环境,对社会文明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毫无疑问,一些网络用语使用上的乱象,反应了当前人们在借助新兴网络媒体获取知识的同时,带来对传统文化认识的缺位与割裂。负面的网络语言不仅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反过来对于社会环境会产生“污染”。整治网络低俗语言,不仅是净化网络空间的题中之义,也是净化现实社会环境的应然举措。

不得不承认,网络发展至今,网络语言使用的规范问题与监管问题,确实是一个“真空地带”。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与监管网络语言的使用。尽管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年年发布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的危害,却无法根治“网络语言的任性”。

不过很显然的是,无论是现实中粗鲁的表达,还是网络的低俗语言,与传播载体固然有关联,但真正密切相关的还是语言繁殖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粗鄙化,那语言的低俗化则在所难免。因此,净化网络语言,关键并不在于网络,而在于改变社会土壤和文化生态的粗鄙化。

笔者认为,整治网络低俗语言,需从“线上”和“线下”齐发力。一方面,需要着力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消除低俗网络语言的现实根源。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媒体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多多宣传正能量,引导广大网民客观、理性的看待社会事物特别是社会问题、社会矛盾。

有人说网络语言环境是培育中国好网民的“第一粒扣子”,我们每一个网民都要自觉抵制网络低俗语言,从我做起,自觉使用规范用语,自觉遵守公序良俗,不说、不用、不传播低俗词汇,守住文化道德底线,做中国好网民,让低俗语言日渐淡出,未来我们将拥有一个绿色的网络信息平台。